這些投資者的主要收益模式一般都是通過充電卡:用戶用一張充電卡在任意充電站都可以充電,在充電樁里面一刷就可以扣錢,所以用戶只要用電商家就可以賺錢,投資者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收益。
充電所用的電價是誰定的?
廖宇:就像我們在國內用手機套餐,你的手機簽的是哪個公司你就向哪家公司付錢一樣。你和哪個售電公司簽約,你就付什么電價,就是這么簡單。
就充電樁本身的價格而言,一臺功能非常完善的充電樁要1000歐元,家里壁掛式的是680歐元。但是充電樁本身還可以有很多附加費用,例如換一個彩殼或刻上用戶自己的名字,這些都可以再加錢,也都可以賺錢。
中國具有最基本功能的充電樁造價應該是在3000到5000元左右。設備兩端有一個插頭,還有一個計費系統(tǒng),這個計費系統(tǒng)理論上來講要和國家電網(wǎng)的計費系統(tǒng)對接,但是目前可能還沒有這種對接和充電卡面世。所以,我認為國內電動汽車發(fā)展的好壞關鍵在于電的“配售分開”制度是不是能實現(xiàn)。一旦分開,比方說京東馬上推出他“京東充電卡”,甚至把充電卡跟手機費用對接:你一次性充我1000塊手機話費,贈送你500分鐘充電時間。事后他再去跟國家電網(wǎng)結帳,這樣問題就好解決了。
充電樁這個行業(yè)我個人認為是個門檻極低的行業(yè),它本身其實并不難,但是它的難度在于你需要和市政部門溝通來決定安裝地點。
夏偉:在一個智能電網(wǎng)研究者的眼里,電動汽車它實際上是智能電網(wǎng)的一個“分布式
儲能系統(tǒng)”。智能電網(wǎng)可以讓用戶在電價低的時候把電充進去,分散到各個地方,電動汽車就是儲存這些電能的一個系統(tǒng)。
談到我們國內的電動汽車的現(xiàn)狀,有幾個字可以對我們國內的電動汽車行業(yè)發(fā)展做一個總結:資源分散,外企入侵,群龍無首,主體不明。
我們國內的電動汽車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是機制問題。如果有好的機制,我們不愁技術。
德國的充電樁標準是怎樣的?
廖宇:充電樁的標準主要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日本的CHAdeMO標準。還有一個是德國多加汽車生產商組成的產業(yè)聯(lián)盟在2009年就制訂的一個充電工業(yè)標準。上個月默克爾訪問中國的時候還簽訂了中德統(tǒng)一充電樁標準。其實,本身德國的充電標準本身也需要更多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我預測最終出現(xiàn)的標準一定是交直流、快慢充插座這些全部合在一個復合型的充電插頭上面,到時候所有的廠家和所有的地區(qū),甚至中國和德國之間的電動車,都是可以互相混插的。
德國的曼海姆是德國智能電網(wǎng)的示范城,因為他是ABB的總部,他們那邊也在發(fā)展無線城市充電計劃,就是所謂的智能電網(wǎng)的示范。無線充電現(xiàn)在是可行的,但是轉化率我沒有計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