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前期選技術方案的時候,技術經(jīng)濟比較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雖然光伏電站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但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方法推出來。是否可用投資大一點,但能提高發(fā)電量的技術方案呢?
在實際光伏電站的設計中,就很多種技術方案可以選擇。比如說設備:
1)光伏組件的技術方案:單晶硅、多晶硅、薄膜;它們的轉化效率不同,效率越高越節(jié)省用地,但價格越高。
2)逆變器的技術方案:微型逆變器、組串式逆變器、大型逆變器(逆變房或集裝箱?);它們的單機功率不同,單機功率越小的跟蹤精度越高,所以發(fā)電量越高,但價格越貴。
3)支架的技術方案:固定式、固定可調式、水平單軸跟蹤、斜單軸跟蹤、雙軸跟蹤;它們對太陽的跟蹤程度不同,跟蹤越好的發(fā)電量越高但造價越高。
不僅設備有這么多選擇,設計方案的選擇更多,如,是加大間距提高發(fā)電量還是犧牲發(fā)電量節(jié)省用地?諸如此類,幾乎每個設計小細節(jié)都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對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項目邊界條件,會有不同的最優(yōu)方案。我們在確定方案的時候,會考慮方案的技術成熟度、適用條件等,但更多的時候是:是節(jié)省前期投資劃算(采用投資較小的技術方案),還是追求運營期的高收益劃算(采用高投資高收益)?
常規(guī)的多方案技術經(jīng)濟比選,是把每個方案都做一個財務測算,根據(jù)算出來的收益率來選方案。其實,這是一項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如果比選方案多了,財務人員肯定頭大。
昨天,在跟別人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一個技術經(jīng)濟比選的新思路,但我不是做技經(jīng)的,不敢確定這種算法是否準確,所以拿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在進行財務比選的時候,肯定有一個基本方案,做為其他技術路線的對比標桿。假設,
基本方案:投資為P0,運營期年收益為A0,收益率為i(應該是一個大于銀行利率的數(shù)據(jù));
比較方案:投資為P1,運營期年收益為A1,可能會增加的年運維成本為A2。
投資凈增量為:P = P1-P0;
年收益凈增量為:A = A1-A 0 –A2;
1)如果用P、i計算,
若計算結果的A’>A,則說明前期增加的那部分投資P,按預期的收益率i,每年應該獲得的收益A’是大于未來實際可獲得的凈收益A(預期值)。因此,增加投資是不劃算的,不應采用投資大的方案。
反之,若A’<A,則增加投資是劃算的,應該采用投資大的方案。
2)如果用P、A計算,
若計算結果的i’ >i,則說明前期增加的那部分投資P,預期的收益率i’,會高于基本方案的i。因此,增加投資是劃算的,不應采用投資大的方案。
反之,若i’ <i,則增加投資是不劃算的,不應采用投資大的方案。
是不是有些拗口?舉個例子吧。
1萬kW的光伏電站,25年平均的年滿發(fā)小時數(shù)按1300h考慮,電價按1元/kWh考慮,運營期按25年考慮。
基本方案:總投資按9000萬元考慮,全投資內部收益率按8.5%考慮,則P0=9000萬,i=8.5%,A0 =1300萬。
如果采用組串式逆變器,每瓦投資增加0.2元,則總投資增加200萬元,為9200萬元;運維費用不增加;發(fā)電量提高3%,則年滿發(fā)小時數(shù)為1339h,年收益為1339萬元,則,P1=9200萬,A1 =1339萬,P=200萬元,A=39萬元。
用P、i計算,結果A’=19.54萬元,小于A=39萬元。說明按基本方案的收益率,增加這部分投資的收益是低于實際可獲得的收益。因此,采用組串式逆變器是比較劃算的。
用P、A計算,結果i’=14.48%,大于i=8.5%。說明增加這部分投資的收益率是高于基本方案的。因此,采用組串式逆變器是比較劃算的。
不知道我這種算法是否正確。如果可以的話,那以后做技術經(jīng)濟比較的工作量就會大大降低了。
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參與討論,也歡迎專業(yè)的工程經(jīng)濟人員給予指導。
聲明: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