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仰仗薄膜柔性取勝?
其實,除了象征著從設備制造到下游應用的“發(fā)電”,更名后的“漢能薄膜發(fā)電”中還有一個關鍵詞,那便是“薄膜”。其不僅是漢能標新立異之所在,更是維系漢能薄膜發(fā)電股價、市值、市盈率的動力源泉。
漢能先后收購了德國太陽能公司Q-Cells旗下子公司Solibro、美國MiaSole以及Global Solar Energy。至此,算上原有的鉑陽精工,漢能已具備了硅基薄膜、銅銦鎵硒等多種技術路徑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
可以說,從傳統(tǒng)
光伏應用市場到如今正在籌備的產品開發(fā)集團,漢能的一切戰(zhàn)略、布局,無不圍繞“薄膜”展開。
所謂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對硅基薄膜、碲化鎘、銅銦鎵硒、砷化鎵等技術路線的統(tǒng)稱。與現如今占據著主流地位的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相比,薄膜太陽電池的特點是可以使用玻璃、石墨等不同材料當基板來制造,而形成可產生電壓的薄膜厚度僅需數微米。
而盡管業(yè)界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晶硅和薄膜兩個技術路線不是對手,是兄弟,它們一致的敵人是傳統(tǒng)能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諸多領域,它們之間的角逐仍不可避免。
“公允地說,單晶硅、多晶硅和薄膜在應用上各具優(yōu)劣。比如從地面電站建設角度來看,在相等的裝機容量要求下,單晶硅、多晶硅不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薄膜則由于光電轉化率低,需要更大的面積。”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太陽能中心主任陳頡博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
“但由于薄膜電池,特別是銅銦鎵硒電池具有更好的弱旋光性(光照不足時仍可發(fā)電)、溫度不敏感性(對溫度的變化不敏感,溫度提高時電池效能下降較小)。所以,在實際發(fā)電量上,薄膜優(yōu)勢則更為突出。”陳頡向記者透露了其在意大利的一組實驗數據:在單晶硅的電池效率為18%、非晶硅和銅銦鎵硒(均屬薄膜類)分別為7%、12.5%的基礎上,進行同環(huán)境、同規(guī)模,為期一年的實驗所得數據顯示,單晶硅年發(fā)電為1.05度/瓦、非晶硅1.21度/瓦、銅銦鎵硒則為1.37度/瓦。
除此以外,由于形成可產生電壓的薄膜厚度僅需數微米,及其可以不同材料做基板,這令薄膜電池具有了輕便、柔性化的特點。而相比之下,國內直徑為5英寸、6英寸的晶體硅片厚度還沒有突破100微米(過于薄的硅片會使之極其易碎,不具備實際操作條件)。
“與在地面電站上的比拼不同,現階段,薄膜電池在分布式,特別是BIPV領域具有了一定優(yōu)勢。這其中,既有薄膜電池更為輕柔的原因(符合國內房屋承重水平,符合特型建筑要求),也有屋頂弱化了此前地面電站中土地占總投資權重的原因。”陳頡進一步介紹,“不過,如果未來晶硅電池可以將自身重量降低25%,那么,其便具備了與薄膜競爭的能力。但在柔性化上,薄膜的優(yōu)勢則仍然突出”。
分布式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BIPV是分布式光伏的細分領域),由陳頡主導的一項研究預測,2020年,我國分布式光伏的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340億元-400億元。而這無疑是漢能BIPV等事業(yè)部夢寐以求的“蛋糕”。
除了BIPV,曾有科研人員向記者介紹,“具備柔性特點的薄膜電池,在設計上它可以根據車頂的流線及特形需求變化、彎曲。同時,在重量上,柔性薄膜電池每平米僅重3.5公斤,單層玻璃的薄膜電池也只有10公斤/平方米,晶硅則要達到15公斤/平方米,加之薄膜還具有晶硅所不具備透光、多色(符合汽車美觀要求)等特性,也使薄膜成為光伏與汽車跨界融合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