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各大研究機構熱捧到備受各界爭議,再到被財政部公開否決,碳稅的出臺之路似乎并不順遂。大概半年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公開表示我國不會單獨設立碳稅。而半年后,也就是近期,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又做出了碳稅出臺的政策解讀。9月24日,他在由中國節(jié)能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碳交易市場發(fā)展論壇”上表示,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正在與國務院法制辦、財政部、稅務總局及其他相關部門積極研究,進行著啟動碳稅前期的準備工作。2020年以后,對于5000噸標準煤以下或納入碳市場體系以外的排放企業(yè)將征收碳稅,形成一個所有企業(yè)都盡減排義務的政策體系。難道說,這次碳稅真的要來了?
碳稅出臺的沉浮之路
2009年,我國有關部委的直屬科研機構開始著手碳稅的課題研究。財政部財科所做了《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專題報告,環(huán)保部環(huán)規(guī)院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碳稅政策框架》的課題,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發(fā)布了《實施碳稅效果和相關因素分析》。當時,有媒體報道稱,碳稅方案已提交全國人大,并有望先于環(huán)境稅出臺。但幾年過去了,碳稅征收一直未提上日程。期間,有關碳稅即將出臺的傳言雖然層出不窮,但最終政策一再“爽約”。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為何碳稅出臺如此“坎坷”,備受爭議?對此,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給出的解釋是,決策層對于碳稅的認識始終未達成一致。
實際上,今年初,“氣候經濟學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來華時就曾建議中國對碳排放征稅,“中國政府未來可以對碳排放征稅,每年相應的稅收收入可能高達2800億美元,而這超過2015年全國稅務部門總收入的16%。”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對記者表示,征收碳稅一方面使企業(yè)有意識地減少碳排放以及減少煤炭的使用;另一方面可激勵企業(yè)投資于環(huán)保技術。
不過,也有受訪專家強調,雖然征收碳稅對我國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顯,但同時也會對GDP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能源價格上升后,能源產業(yè)產值下降,對有關經濟部門產生了抑制作用;其次,我國能源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減弱以及國內對能源產業(yè)的投資減少。而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在《中國低碳經濟發(fā)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中明確,根據測算,短期來看,征收不同稅率的碳稅和能源稅會引起生產成本上升,進而帶來GDP的下降,但這兩種稅收政策對GDP的損失不會超過0.8%,屬于可承受的水平。
此次,蔣兆理明確表示,2020年后,除了被納入碳排放企業(yè)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外,那些沒有加入碳交易市場的企業(yè)也將承擔繳納碳稅的義務,讓業(yè)界重新燃起對碳稅開征的信心。姜克雋分析認為,此次重啟碳稅與我國當前面臨的環(huán)境壓力有關,也符合我國“低碳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但也有相關人士對記者透露,目前,碳稅啟動的時間、方式并沒有納入相關部門本階段重點研究的議事日程,2020年政策如期上軌的可能性相對較低。